阅读历史
换源:

第39章

作品:红高粱家族|作者:赖赖|分类:综合类型|更新:2025-05-20 21:50:36|下载:红高粱家族TXT下载
  那时候春雨刚过,村头湾子里水光潋滟,铁板会员们、看殡百姓们一齐动手,把燃烧得红云般烂漫的席棚推倒浇灭。

  (bsp;奶奶的棺材被绿色的火焰包围,几十桶水泼过后,火灭了,棺材上冒着绿幽幽的青烟。在幽暗的灯光下,它依然显得那么庞大坚固。黑骡子蜷曲的身体躺在棺材旁,焦臭味飞散开来,人人用衣袖遮鼻,耳朵里听得到棺材上冷却后的青油在啪啪爆响着破裂。

  虽然夜里突遭变故,但为奶奶出大殡的日期决不更改。夜里铁板会里那个懂点医道的老马夫给爷爷包扎胳膊上的伤口时,黑眼讪讪地站在一边,建议殡期往后拖延。爷爷没看他,斜眼盯着插在蜡烛台上的红蜡流下的一串灰白的粘稠泪珠,斩钉截铁地否定了黑眼的意见。

  爷爷一夜未眠,坐在一条方凳上,半睁半闭着血红的眼睛,冰凉的手按着盒子枪滞涩的胶木把子,一动不动,好象焊上了一样。

  父亲躺在席铺上,瞄着爷爷,昏昏沉沉入了睡。黎明前他醒过来一次,偷眼看看在摇动的烛光中显得顽固不化的爷爷,看着爷爷臂上从白布中渗出来的黑色血迹,什么话也不敢说就闭上了眼睛。下午已赶来听差的五棚吹鼓手,因为同行嫉妒意见不和,互相用大喇叭骚扰着对方的睡眠,愤怒的喇叭声传到父亲睡的窝棚时,竟像古稀老人苍凉的叹息。父亲鼻子一酸,滚烫的泪水顺着眼角流进了他的耳朵。一转眼间,父亲想,我已经十六岁了。这动乱不安的日子,不知道何时才到头。父亲从朦胧中睨着他父亲渍血的肩头和蜡黄的面孔,一种不应该属于他的年龄的凄凉心情爬上了他瘢痂累累的心头,村里孑遗的公鸡嘹亮地打鸣报晓了,黎明前的微风带着四月田野里的苦涩气息吹进窝棚,摇曳着冉冉欲灭的丑陋蜡烛头。村庄里人语窈窈窃窃,战马在柳树下弹蹄喷鼻,宁静的晨风送来的寒意使父亲甜蜜地蜷缩起身体来。这时候他想到我未来的母亲倩儿,和理应算做我的三奶奶的高大健壮的刘氏,她们在三个月前突然失踪,那时候父亲和爷爷随着铁板会转移到铁路南边一个僻静的小屯里去练兵,回来时发现人去棚空,三九年冬天搭起的土窝棚里挂满了一面面纤细的蛛网……。

  太阳刚一冒红,村子里就沸腾起来,卖吃食的小商贩们拖腔拿调地喊着,包子炉上、馄饨锅里、烧饼锅里都冒着蒸气和香气。一个卖包子的小贩与一个买包子的麻脸农民争执起来,小贩拒收麻脸农民的八路发行的北海票子,麻脸农民又拿不出铁板会发行的骑虎票子。二十个包子已经进了麻脸农民的肚子,他说:“你要呢就是这,你不要呢就算把这二十个包子打发了花子吧。”围观的人劝那小贩收下北海票子,等到八路打回来,北海票子又值钱了。话说到这份上,围观的人立刻就散了,小贩收下北海票子,嘟嘟哝哝说了一句什么,就扬起浩亮的嗓门喊:“包子!包子!刚出炉的大肉包子!”吃过饭的百姓们围绕着大棚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但惮于荷枪实弹、脑门上露着一块青头皮的铁板会员们的威风,无人敢近前。大棚在夜里的火焰中烧得残缺不全,郎中和他的老瘦骡子烧成焦炭颜色,已被拖到离席棚五十步远的湾子边,那些吃惯了腐尸的乌鸦们又嗅臭而来,先是盘旋,后是破砖烂瓦般齐齐落下,骡尸和人尸上覆盖着一大片钢蓝色的、活泼地奓动着的羽毛。众百姓们想起昨天傍晚还是生龙活虎的骑骡郎中,几乎是一眨眼的工夫,就变成了乌鸦们的美餐,心里都是千头万绪,嘴里讷讷无声。

  奶奶的棺材周围聚集着的席棚残骸,正被几个持帚操锹的铁板会会员清除着,几个完整的酒盅子从灰烬中滚出来,被一个铁板会员用铁锹背拍得粉碎。奶奶的棺材在清晨明朗的光线下,显得狰狞可怖。原先覆盖着它的那层庄严神秘的紫红色已被火焰剥蚀,三指厚的细纱布青油被烧爆,裂开一条条纵横交叉的纹路。现在奶奶的寿器是乌黑展亮的,像涂了一层凹凸不平的臭油。奶奶的棺材罕见的巨大,十六岁的父亲站在翘起的棺材大头前,虽然棺材只齐着喉结,但父亲觉得它高大无比,压迫得他呼吸不畅。父亲想起去抢夺这棺材的情景……那个差不多有一百岁的、脑后梳着一条花白小辫子的老头子手把着材头放声大哭。这是我的屋……谁也不能占……我是大清朝的秀才,连县太爷见了我都称年兄……你们先把我打死吧……你们这些强盗……老头子哭够了就骂。那天爷爷没有出面,是爷爷最亲信的马队队长带人去抬材,父亲跟着去的。父亲听说,这口棺材是用四块柏木板打成,板厚四市吋半。这棺材民国元年就打好了,每年缠一层细纱布涂一层清油,已经连涂了三十年……老头儿躺在棺材前像毛驴一样打滚儿,哭笑难分,明明是疯了。马队队长把四四方方一包袱铁板会印刷的骑虎票子扔在老头子怀里。马队队长竖着细长的眉毛说,老混蛋,我们给你钱买你的。老头子用双手撕扯着包袱,用几颗孤独的长牙啮咬着骑虎票子,骂着,土匪啊活土匪,连皇帝爷也不抢人寿器,你们这些强盗……马队队长说,老混蛋!你听着,抗日救国,人人有责,你这副老毛驴胎子,找几捆高粱秸串成箔子,卷巴卷巴埋了就不错了,你哪里配用这样的棺材!这棺材要给抗日英雄!老头儿问,谁是抗日英雄?马队队长说,是当年的余司令现在的余会长的原配夫人,啊呀呀,天地不容天地不容!让一个女人睡我的屋……我不活了……老头儿弓着腰往棺材上撞去。他的脑袋笔直地撞在棺材头上,发出空洞的巨响。父亲看到老头儿细长的脖子缩进了腔子里,那颗撞扁了的脑袋夹在两座尖削地耸起的肩胛骨里……父亲想起老头儿圆大的鼻孔里那两撮花白的鼻毛和那副生着稀疏花白胡须的元宝一样翘起的下巴,心里突然有一道耀眼闪电照亮了一个黑暗的疑团……父亲非常想把这一瞬间的觉悟跟爷爷诉说,但一看到爷爷阴云密布的面孔,就把这念头压进了心底。

  爷爷用一根黑布带子把受伤的右臂吊起来挂在脖颈上,瘦削的脸上堆满疲惫不堪的皱纹。眉毛细长的马队队长从马群那儿走过来,问了爷爷一句话。父亲站在夜里歇宿的小窝棚门口,听到爷爷说:“五乱子,不用我多说了,你去吧!”

  父亲看到爷爷对着马队队长五乱子意味深长地瞥了一眼,五乱子心领神会地点了点头,转身向马群走去。

  从另一个小窝棚里走出了黑眼,他叉开腿站在五乱子面前,挡住他的去路,忿忿地说:“干什么去?”

  五乱子冷冷地说:“骑马踩道放哨。”

  黑眼说:“我没让你去!”

  “你是没让我去!”五乱子说。

  爷爷走上前来,苦笑一声,说:“老黑,你成心要跟我过不去?”

  黑眼说:“我不管,只不过随便问问。”

  爷爷用那只好手拍了一下黑眼宽大厚实的肩膀,说:“出她的殡,也不是与你全没干系,咱老哥俩的帐,等出完殡再算怎么样?”

  黑眼没吱声,只把被爷爷拍过的那只肩膀斜扛着,对着远远地围成密集的圈子、努力往这里张望的众百姓们破口大骂:“站得远一点!你们的亲娘的!要抢孝帽子戴是不?”

  高粱殡。3

  五乱子站在拴马的柳树下,从怀里摸出一个黄色的铜哨子,ggg吹了三声,五十个铁板会会员从离拴马柳不远的席棚里跑出来,各奔着自己的马去。那些马都激动不安地咆哮起来,弯弯曲曲的柳树被它们啃得露出一片片白色的树干。这五十余个铁板会会员个个精悍,武器轻便精良:人手一柄细俏的马刀,一支大背在肩上的日本马枪。五乱子和四个高大的汉子不背马枪,脖子上吊着一支俄国造花眼机关枪。他们跳上马去,拥挤一阵后,就排成大致整齐的两路纵队,群马轻捷地翻动着蹄子,颠颠地小跑着,往村外那条直通墨水河大桥的土路驰去。马蹄上的各色距毛在晨风中颤动中,明亮的蹄铁反射出一道道柔和的银光,铁板会会员们在磨得乌黑光亮的马鞍子上有节奏地跃动着。五乱子骑着一匹精壮的小花马,跑在最前边,一阵杂沓的声响过后,父亲看到马队在平坦的黑色土地上,像一团浓密浑浊的阴云一样飘到远方去。

  穿长袍马褂、有仙风道骨的司师爷站在一条高凳上,拖着长腔喊:“吹手班子——”

  一群黑衣红帽顶的吹鼓手好象从地里冒出来一样,飞跑着拥向树在路边的吹鼓手楼子。楼子用木板和苇席扎成,约有五七米高的样子。街上人如蚁群,吹鼓手们从人缝里挤过去,踏着一级级木板,哆哆嗦嗦地爬上自己的高位。

  司师爷叫一嗓子:“起——”

  喇叭、唢吶齐声呜咽起来。看热闹的人群都拼命往前挤,一根根脖子都抻到最长,极力想看清圈里的光景。后边的人群像潮头一样涌上来,虚弱的吹鼓手楼子被挤得吱哟哟乱响,摇摇欲坠,吹鼓手们吓得纷纷做鬼叫,拴在路边树木上的牛、驴也被挤得喘粗气。

  爷爷谦恭地说:“老黑,怎么办?”

  黑眼高声叫道:“老三,把队伍拉出来!”

  五十多个手持大枪的铁板会会员也像从地里冒出来一样出现在人圈里,他们抡着大枪,用枪筒子、枪托子捅着捣着身不由已往前挤的人群。拥挤在村子里看殡的不知有几万几千人、五十个铁板会员累得口吐白沫也阻挡不住涌上来的人潮。

  黑眼掏出匣枪,对着天空放了一枪;又贴着黑鸦鸦的人头放了一枪;铁板会员们也对着天空啪啪地胡乱开了枪。枪声一响,挤进前面的人调头返身往后挤去,后边往前挤的人胡里胡涂,继续往前挤,中间的人突然高起来,像运动中的黑色尺蠼弓起的背。被踩翻在地的孩子尖叫起来,有两个吹鼓手楼子慢腾腾地倾倒了,楼子里的吹鼓手四蹄刨动,拐弯抹角地叫着,跌进人堆里。吹鼓手的尖叫与被砸的人的尖叫成为嘈杂的大潮里的最尖利的呼啸。一头夹在人缝里的毛驴像陷在沼泽泥潭里抻着脖子举着头,鸡蛋大的双眼铜铃一样凸出来,发着可怜的蓝光。在这场骚乱中,起码有十几个老弱病残被踩死,几个月后还有几条毛驴和黄牛的尸体躺在这儿发散臭气,招徕苍绳。

  在铁板会员们的弹压下,人群终于平静下来。几个妇女在人圈外的呼天号地,与重新爬到楼子上的狼狈不堪的吹鼓手奏出的咽气般的音乐相得益彰。有一大半自知挤不进核心的群众撤向村外,站在通往奶奶墓穴的路边上等候大殡的仪仗。那里,年轻貌美的五乱子正带着他的马队来回奔驰。

  惊魂甫定的司师爷又站上高凳,喊:“小罩——”

  两个腰束白搭腰的铁板会会员把一乘天蓝色的小罩抬过来。小罩有一米多高,方形,起脊,翘着龙头般的角,罩尖上镶着一个血红的琉璃顶子。

  司师爷喊:“请主位——”

  我母亲告诉过我,主位就是灵位,后来我简单考证过,主位并不是供祭祀的灵位,而是专门供出殡时证明棺中人身份的,正确称呼是“神主”,与仪仗最前边的旌表相互补充,交叉证明。奶奶的主位在席棚大火中烧毁了,临时赶制的主位墨?